当徐志贤带着昌察的时候,大楚帝国里的其他文武高层们也没闲着。
参务大臣、工业峰,目前正在大冶视察大冶工业基地,他要在大冶视察汉天兵工厂、汉天机械厂、大冶炼铁厂等核心工厂,敦促下属各厂稳中提升产能,确保各类军需产品的供应。
尤其是在汉天兵工厂里,敦促二年式遂发步枪的生产线建设情况。
算上袁高峰的话,大楚帝国里最顶级的官员,也就是参务大臣已经有三人外出视察。
而大楚帝国里一共也就七个参务大臣,而文官体系只有五个人:分管吏务、内务,同时兼任吏务部尚书郭全书;分管司法事务,同时兼任大督察院左都御史的秦高林;分管工商经济事务,并兼任工业部尚书的袁高峰;分管税收、财政事务,同时兼任税务部尚书的陈星凯;分管农林畜渔、基础建设、民生赈济、教育等事务,同时监管礼教部尚书的宋章。
剩下的两个一个是军方的参谋部部长徐志贤,军政部部长魏开福。
大体上是徐志贤负责军令事务,魏开福负责军政事务。
一个管打仗,一个管建设。
大楚帝国里的七个参务大臣,目前已经有了三人外出视察,目前只有四名参务大臣留京坐镇处理政务。
这顿时让这四个人的工作强度提升了起来。
这些也是被罗志学看在了眼里,因此在七月初四的时候,罗志学下旨因参务大臣工作繁忙,特调财务部尚书黄诚宣、农林部尚书张旭、吏务部左侍郎宋经纬、参谋部作战副部长孙天弘一共十人入宫行走,协参军政要务。
这个‘协参大臣’,也是罗志学谋划已久了。
一方面现在的参务大臣权柄过重,需要一定的制衡。
另外一方面嘛,现在的参务大臣工作实在过于繁忙,这些参务大臣可不仅仅只是名义上参赞军政要务,而是真的需要轮流在宫内二十四小时进行值守,并且发生紧急要务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同时他们除了轮换在宫内值守外,还有繁重无比的本职工作。
以前七个人在京畿的时候都还好,勉强还能安排的过来,这一下子有三个人被安排出京视察,只剩下四个人的时候就有些轮换不过来了。
同时参务大臣又没有其他副手,顶多只有少数从各衙门抽调过去处理普通文书工作的低级轮换官员而已。
而罗志学是真的担心如今留守京畿的四个参务大臣,被活生生累死……
所以趁着这一次机会,罗志学直接推动了协参大臣制度,给那些参务大臣们配个副手。
这些协参大臣,并没有和参务大臣一样,会分管多个事务。
他们的日常工作还是本质工作,但是需要轮换入宫值班,在值班的时候充当参务大臣的副手处理事务,以减轻参务大臣的工作量。
而从权力制衡角度来说,这些协参大臣一定程度上也能制衡参务大臣的权力,避免参务大臣权柄过大,除了皇权外难以有效制衡。
但是,用协参大臣进行制衡,那这只是预防万一而已。
参务大臣最好的制衡人选,是参务大臣自己!
七个参务大臣呢,他们代表不同的利益,有着不同的野心,同时他们的政治地位处于同一高度,没谁说地位更高。
如此一来,矛盾自然就来了。
制造山头,这事罗志学还是很在行的。
先是弄军政分离,把文官和军方搞的矛盾重重。
又搞参务大臣制度,并且在分管事务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然后又让他们参务大臣之间有着矛盾。
哪怕是军方内部,现在也是有着内部矛盾。
比如陆军那边,对近卫军的丰厚待遇就非常不满……
而海军那边,对陆军拿了绝对大头的军费,只给海军留下一点银渣子也很有意见。
守备师的将领们,对主力师的将领高高在上也特别不爽。
最近,守备师里的一些将领,包括一些和守备师利益关系比较大的将领们,都在呼吁对守备师进行改革。
怎么改革?
直接把守备师扩充为主力师啊。
如今的守备师在楚军体系里,就是属于典型的二线部队,战术编制以及装备,全都是传统军队的那一套,也就是明军营哨兵的那一套,甚至很多新编的守备军,其中将士们的军服都还是明军的军服呢……
长期以往,自然是很多守备师的将领有所不满,并试图推动守备师改革,增强战斗力。
其中西路军司令黄光茂以及守备军里的几个主要将领,主要是王大壮、马大炮、安永多等人,还有就是投诚高级将领里混的比较好的陈永福、贺人龙等人都在积极搞这事。
之前给守备师配属两斤半野战炮,就少不了他们的推动。
怎么说呢,人家也是有进步想法的。
不过他们也很清楚,以目前大楚帝国的形势,守备军是不可能大规模改编为主力师。
这是不现实的,毕竟守备军的规模和主力军相当,这么多人都要改编为主力部队,所需要的枪炮以及盔甲是一个巨大的数量。
如今主力师都还无法做到齐装满员,很多主力师的枪炮,尤其是火炮还奇缺无比呢,怎么可能把紧缺的枪炮大规模装备给守备军。
同时,他们也不太可能指望被直接调到主力师里任职。
他们自家人知自家事,自身的能力还是有所缺陷,要不然的话也不可能被打发到守备军里任职,真让他们去指挥一个主力师,他们自己得先抓瞎。
毕竟主力师和守备师的战术战法是截然不同的,守备军的将领们很难适应并有效指挥主力部队。
而既然如此,他们就把目光瞄到了提升守备师自身战斗力上来。
比如说装备更多的野战炮,把鸟铳一部分换成元年式火绳枪,把一些乱七八糟的短袍换成制式两百斤短袍,比如装备更多的盔甲。
这些都是能够有效提升守备军战斗力的。
尤其是火炮!
一旦守备军自身也大规模装备长管野战炮的话,那么在和明军作战的过程里就能够获得巨大的优势。
到时候不用主力师的炮兵部队帮忙,他们自己就能够单独对抗明军里的大量营哨兵,卫所兵。
火炮,这才是目前战争里决定双方胜负的最大影响因素。
只是大楚帝国里的野战炮产能看似很大,但是需求量更大,主力部队那边都等着用,同时海军的战舰也等着大量长管火炮使用。
这能够腾出来给守备军的长管火炮,数量上自然就没那么多了。
如此也就导致了守备军和主力部队之间的矛盾。
军方内部的这些矛盾,军方和文官系统的矛盾,文官系统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不少,而且有一些甚至还是罗志学故意制造出来的。
对于罗志学来说,一个强大的大楚帝国固然是他的追求,但是一个属于他的大楚帝国才是他真正的追求。
所以,任何事情上,稳固自身的权势才是他的第一优先考虑序列。
所以,他才会放任甚至激化矛盾的产生,就是为了不让臣子们抱成一团,彼此牵制、制衡。八零小说网
那天,他手底下的大臣们都亲如一家人的时候,那么他睡觉都要不安稳了。
协参大臣,就是用来进行制衡的产物。
当然了,这些考虑就没有必要对臣子们明说了。
设立协参大臣后,罗志学趁热打铁,再一次对京畿只能机构进行了一番的变动,新设立了两个部级机构:
水利部,专司负责防洪,水利灌溉等事务。
交通部,专司交通运输,包括陆运、水运等,也包括官道建设等事务。
这两个机构,其实之前就有相关的水利局、官道司,现在罗志学只是把这两个机构进行扩大,再合并了其他的一些只能,最终搞出来了水利部和交通部。
由此,大楚帝国政务院下属的部级机构,从之前的九个增设为十一个,此外还有六个独立的司、局。
增设水利部和交通部的过程里,罗志学还对原有各部司的只能进行了一番调整,使得彼此的职能更加的清晰。
而这一番调整,也是罗志学在东进战役之前,甚至是拿下金陵城迁都之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变动了。
后续的东进战役,乃至迁都之前,罗志学都不会对现有的政务体系进行太大的变动,将会一门心思,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于东进战役当中。
而就在罗志学在南方坐着东进战役最后准备的时候,北方的紫禁城里却是处于一片惊恐当中!
东掳再一次绕道蒙古南袭,即将杀到京师!
东掳绕道蒙古入关劫掠,这在最近几年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自从掳首皇太极掌权后,逐步征服蒙古,并开始利用蒙古骑兵,绕道蒙古入关劫掠。
崇祯二年的时候从喜峰口突破长城,劫掠北直隶一点,所获巨大。
从此以后,东掳就特别喜欢有事没事就绕道蒙古南下一番。
崇祯七年的时候,皇太极又带兵绕道蒙古,杀到了宣府一带,多亏了皇太极袭击,迫使明廷调中原围剿流贼的兵力北上,高迎祥,李自成等人才能突破重围,要不然早被官兵围剿干净了。
崇祯八年,也就是去年,东掳又来了,杀入了河套地区,顺带还把山西太原一带劫掠了一番。
前三次绕道蒙古南下,都所获甚多,这更让东掳坚定了绕道蒙古南下的决心了。
这不,今年皇太极在沈阳效仿罗志学正式称帝后,就派兵再一次绕道蒙古,这一次他们的野心更大,想要第二次突破长城,杀入北直隶腹地劫掠。
六月份的时候,明廷察觉到了危险后,也是做出了相应的部署,试图严加防范。
但是没有想到,东掳来势凶猛,前头一败再败,都已经突破外围长城,杀到了宣府,逼近延庆城了……
这距离京师看似还隔着一道内长城,但是距离京师也就一百公里不到了。
如此情况下,京师里的崇祯等君臣们,那里还有心思管南边的楚贼啊,已经是一门心思开始调兵遣将准备,试图把入关的东掳给赶出去了。
只是南边压力也大,调兵遣将的话也不好调。
这数来数去,也就陕西以及河南那边的兵力可以调动。
主要是如今流贼已经被剿灭的差不多了,同时楚贼迟迟也没有大规模北上的意图,陕西方向以及河南方向的明军主力,这一天到晚的看似和楚军打的频繁,但都是小打小闹。
再加上明廷现在基本也从楚贼在长江沿线,尤其是九江一线搞大动作,其战略目标估计就是东进了,这北线压力没有这么大。
本来明廷已经是准备调动北方兵力南下江北乃至赣北一线,支援史可法的了。
如今东掳南下,明廷也顾不上南边了,反正南边打仗都他妈是用枪炮,而陕西河南等方向的明军,可没多少枪炮,这去了也是送人口。
还不如调到北直隶来抗击东掳呢。
于是乎,六月下旬,崇祯就下旨给洪承畴,让他火速率领主力北上救援京师。
同样还给左良玉、吴三桂等手握实权的总兵们也下发了调令。
同时,三边总督一职,由之前干的很不错的陕西巡抚孙传庭接任,开始统管三边军务。
而左良玉和吴三桂等众多实权将领呢?
其他总兵将领们自然是没啥废话的,老老实实跟着洪承畴北上。
但是左良玉和吴三桂就不一样了。
左良玉现在在叶县一带当土皇帝爽得很,手底下好几万兵力,手握重兵的他现在都不怎么鸟那些普通文官了。
哪怕是现在的河南巡抚在他面前,撑死了也就是口气强硬一些,但是也不敢真的对他做什么。
哪怕是之前的陈必谦,新任负责东线战事的王家祯,前些时候路过河南的时候,见着左良玉虽然还是摆出一副我是上司老大的派头,但是吧,也只剩下派头了,也没真敢对左良玉咋地,甚至中原方向的战事也表示了以左良玉为主。
如此的左良玉自然是不希望去北直隶和东掳打生打死的。
如今他在河南愉快的玩耍,就一门心思积蓄更多的枪炮和兵力,可没心思真和谁打仗。
但是朝廷的调遣也不能不搭理,于是乎,他上奏折说自己腿疾,无法远行,特派麾下一得力将领率兵五千北上,救援京师云云。
左良玉麾下三四万大军,只派了五千大军北上。
而吴三桂那边更干脆,他就没打算北上!
反正东掳也不是突破山海关入关的,而是绕道宣府一带入关,这关他们关宁将士们屁事……
反正东掳入关也就是抢一波走人,不可能拿下京师的,只要拖那么几个月,基本也就恢复原样了。
所以吴三桂明面上答应了北上,但是一路上却磨磨蹭蹭,继续他的募集钱粮大业……
至于东掳,谁爱打谁打趣!
————
第三百二十一章野战炮北上
当徐志贤带着人在瑞昌前线视察的时候,大楚帝国里的其他文武高层们也没闲着。
参务大臣、工业部尚书袁高峰,目前正在大冶视察大冶工业基地,他要在大冶视察汉天兵工厂、汉天机械厂、大冶炼铁厂等核心工厂,敦促下属各厂稳中提升产能,确保各类军需产品的供应。
尤其是在汉天兵工厂里,敦促二年式遂发步枪的生产线建设情况。
算上袁高峰的话,大楚帝国里最顶级的官员,也就是参务大臣已经有三人外出视察。
而大楚帝国里一共也就七个参务大臣,而文官体系只有五个人:分管吏务、内务,同时兼任吏务部尚书郭全书;分管司法事务,同时兼任大督察院左都御史的秦高林;分管工商经济事务,并兼任工业部尚书的袁高峰;分管税收、财政事务,同时兼任税务部尚书的陈星凯;分管农林畜渔、基础建设、民生赈济、教育等事务,同时监管礼教部尚书的宋章。
剩下的两个一个是军方的参谋部部长徐志贤,军政部部长魏开福。
大体上是徐志贤负责军令事务,魏开福负责军政事务。
一个管打仗,一个管建设。
大楚帝国里的七个参务大臣,目前已经有了三人外出视察,目前只有四名参务大臣留京坐镇处理政务。
这顿时让这四个人的工作强度提升了起来。
这些也是被罗志学看在了眼里,因此在七月初四的时候,罗志学下旨因参务大臣工作繁忙,特调财务部尚书黄诚宣、农林部尚书张旭、吏务部左侍郎宋经纬、参谋部作战副部长孙天弘一共十人入宫行走,协参军政要务。
这个‘协参大臣’,也是罗志学谋划已久了。
一方面现在的参务大臣权柄过重,需要一定的制衡。
另外一方面嘛,现在的参务大臣工作实在过于繁忙,这些参务大臣可不仅仅只是名义上参赞军政要务,而是真的需要轮流在宫内二十四小时进行值守,并且发生紧急要务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同时他们除了轮换在宫内值守外,还有繁重无比的本职工作。
以前七个人在京畿的时候都还好,勉强还能安排的过来,这一下子有三个人被安排出京视察,只剩下四个人的时候就有些轮换不过来了。
同时参务大臣又没有其他副手,顶多只有少数从各衙门抽调过去处理普通文书工作的低级轮换官员而已。
而罗志学是真的担心如今留守京畿的四个参务大臣,被活生生累死……
所以趁着这一次机会,罗志学直接推动了协参大臣制度,给那些参务大臣们配个副手。
这些协参大臣,并没有和参务大臣一样,会分管多个事务。
他们的日常工作还是本质工作,但是需要轮换入宫值班,在值班的时候充当参务大臣的副手处理事务,以减轻参务大臣的工作量。
而从权力制衡角度来说,这些协参大臣一定程度上也能制衡参务大臣的权力,避免参务大臣权柄过大,除了皇权外难以有效制衡。
但是,用协参大臣进行制衡,那这只是预防万一而已。
参务大臣最好的制衡人选,是参务大臣自己!
七个参务大臣呢,他们代表不同的利益,有着不同的野心,同时他们的政治地位处于同一高度,没谁说地位更高。
如此一来,矛盾自然就来了。
制造山头,这事罗志学还是很在行的。
先是弄军政分离,把文官和军方搞的矛盾重重。
又搞参务大臣制度,并且在分管事务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然后又让他们参务大臣之间有着矛盾。
哪怕是军方内部,现在也是有着内部矛盾。
比如陆军那边,对近卫军的丰厚待遇就非常不满……
而海军那边,对陆军拿了绝对大头的军费,只给海军留下一点银渣子也很有意见。
守备师的将领们,对主力师的将领高高在上也特别不爽。
最近,守备师里的一些将领,包括一些和守备师利益关系比较大的将领们,都在呼吁对守备师进行改革。
怎么改革?
直接把守备师扩充为主力师啊。
如今的守备师在楚军体系里,就是属于典型的二线部队,战术编制以及装备,全都是传统军队的那一套,也就是明军营哨兵的那一套,甚至很多新编的守备军,其中将士们的军服都还是明军的军服呢……
长期以往,自然是很多守备师的将领有所不满,并试图推动守备师改革,增强战斗力。
其中西路军司令黄光茂以及守备军里的几个主要将领,主要是王大壮、马大炮、安永多等人,还有就是投诚高级将领里混的比较好的陈永福、贺人龙等人都在积极搞这事。
之前给守备师配属两斤半野战炮,就少不了他们的推动。
怎么说呢,人家也是有进步想法的。
不过他们也很清楚,以目前大楚帝国的形势,守备军是不可能大规模改编为主力师。
这是不现实的,毕竟守备军的规模和主力军相当,这么多人都要改编为主力部队,所需要的枪炮以及盔甲是一个巨大的数量。
如今主力师都还无法做到齐装满员,很多主力师的枪炮,尤其是火炮还奇缺无比呢,怎么可能把紧缺的枪炮大规模装备给守备军。
同时,他们也不太可能指望被直接调到主力师里任职。
他们自家人知自家事,自身的能力还是有所缺陷,要不然的话也不可能被打发到守备军里任职,真让他们去指挥一个主力师,他们自己得先抓瞎。
毕竟主力师和守备师的战术战法是截然不同的,守备军的将领们很难适应并有效指挥主力部队。
而既然如此,他们就把目光瞄到了提升守备师自身战斗力上来。
比如说装备更多的野战炮,把鸟铳一部分换成元年式火绳枪,把一些乱七八糟的短袍换成制式两百斤短袍,比如装备更多的盔甲。
这些都是能够有效提升守备军战斗力的。
尤其是火炮!
一旦守备军自身也大规模装备长管野战炮的话,那么在和明军作战的过程里就能够获得巨大的优势。
到时候不用主力师的炮兵部队帮忙,他们自己就能够单独对抗明军里的大量营哨兵,卫所兵。
火炮,这才是目前战争里决定双方胜负的最大影响因素。
只是大楚帝国里的野战炮产能看似很大,但是需求量更大,主力部队那边都等着用,同时海军的战舰也等着大量长管火炮使用。
这能够腾出来给守备军的长管火炮,数量上自然就没那么多了。
如此也就导致了守备军和主力部队之间的矛盾。
军方内部的这些矛盾,军方和文官系统的矛盾,文官系统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不少,而且有一些甚至还是罗志学故意制造出来的。
对于罗志学来说,一个强大的大楚帝国固然是他的追求,但是一个属于他的大楚帝国才是他真正的追求。
所以,任何事情上,稳固自身的权势才是他的第一优先考虑序列。
所以,他才会放任甚至激化矛盾的产生,就是为了不让臣子们抱成一团,彼此牵制、制衡。
那天,他手底下的大臣们都亲如一家人的时候,那么他睡觉都要不安稳了。
协参大臣,就是用来进行制衡的产物。
当然了,这些考虑就没有必要对臣子们明说了。
设立协参大臣后,罗志学趁热打铁,再一次对京畿只能机构进行了一番的变动,新设立了两个部级机构:
水利部,专司负责防洪,水利灌溉等事务。
交通部,专司交通运输,包括陆运、水运等,也包括官道建设等事务。
这两个机构,其实之前就有相关的水利局、官道司,现在罗志学只是把这两个机构进行扩大,再合并了其他的一些只能,最终搞出来了水利部和交通部。
由此,大楚帝国政务院下属的部级机构,从之前的九个增设为十一个,此外还有六个独立的司、局。
增设水利部和交通部的过程里,罗志学还对原有各部司的只能进行了一番调整,使得彼此的职能更加的清晰。
而这一番调整,也是罗志学在东进战役之前,甚至是拿下金陵城迁都之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变动了。
后续的东进战役,乃至迁都之前,罗志学都不会对现有的政务体系进行太大的变动,将会一门心思,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于东进战役当中。
的力量都用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八零小说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更新,第三百二十一章 野战炮北上抗东掳(七千字大章)免费阅读。https://www.ensotemple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